建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的光辉成就及伟大意义
来源:学校党委统战部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4-04-01   字体:【

建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的光辉成就及伟大意义

 

学校思政

作者:刘宝明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自觉肩负解决民族问题重大历史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不断推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深入总结建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光辉成就,深刻认识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续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时代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政策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根本着眼点。

党成立初期,就明确提出了“反对一切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而主张他们的彻底解放”“一切彝汉平民,都是骨肉兄弟”等新主张,点亮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之光。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从而把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新中国成立后,党把维护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一项基本原则,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设专章阐述民族政策。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对维护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一系列规定。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民族委员会。史无前例的民族识别为维护民族平等奠定了基础。党和国家作出的《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等,突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后,党把维护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党通过制定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完善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法律法规,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举措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号召。党中央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事业来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强化民族工作法治保障,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党对民族平等的坚定维护、对民族团结的精心呵护,是我国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证。

关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政策

党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使命,坚持以最深情怀、最大决心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观礼团、参观团代表时强调:“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修建川藏、青藏公路。“一五”计划期间新建的8条铁路干线,有5条建在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地区相联结。“一五”计划确定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了40个。

改革开放后,党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既要帮助他们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帮助他们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党和国家采取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组织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等途径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指导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党中央专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出部署,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民族地区迎来实惠最多、发展最快时期。2012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以及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的贫困人口达31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8%,2020年已全部脱贫。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各族群众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的幸福生活。边远地区群众看病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慢性病不出县。民族地区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方式与全国同步发展,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政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提出了保障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利的主张。但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实行自治,却经过了长期探索,最终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的两项中心工作。1957年8月,周恩来同志系统阐述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后,党推动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国家领导人强调,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要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截至2003年建立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和根本所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要认真总结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进一步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进入最好发展时期。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高标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思想、重大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标志着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把握和对中华民族发展进步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

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要求。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要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党中央把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活环境,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统编教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建立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类项目和国家民委的民族研究项目,均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一些地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实施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对包括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在内的具体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政策光辉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结果。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是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是正确的。党的领导是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发展,奋力谱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新的伟大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转载《学习强国》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 邮政编码:75000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