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sogou
在生动的实践图景中加快教育现代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8日第5版   作者:杨银付   点击数:   日期:2019年05月10日 00:00   字体:【

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办、国办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远近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深入学习理解这两个政策性文本,对于中小学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展生动教学实践、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不断明确

教育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从地方探索开始,上世纪90年代江苏率先提出教育现代化,之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目标,在地方性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若干有价值的探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标志着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及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教育现代化等,这些均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得到了体现。

文件的出台,让我们对“教育现代化”有了一个时代性的认知。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为13亿多中国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富活力的教育。第一是更高质量,中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因此要以质图强;第二是更加公平,只有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才能体现现代化教育的先进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是更有特色,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这也是教育追求更高质量的要求;第四是更富活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定位于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是中国教育未来16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突出行动性、操作性。文件中有关基础教育的部分,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培养什么人”的要求逐渐丰富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的第一场教育活动就是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他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适逢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总书记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与北大师生交流时强调:“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还需要对“全面发展”有清晰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史上也不断丰富和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德智体等方面”,沿用了毛泽东主席1957年“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表述。1999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德智体美”等方面要求,2015年新修订的《教育法》沿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表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大家看到从质量标准、课程教材、教育教学到质量评估,形成一个闭环,来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标准体系方面,一是质量标准,二是条件标准,要具有中国特色,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要深化课程改革,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面,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构建教育质量的评估监测机制方面,则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五唯”顽瘴痼疾。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愈加深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将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资源的第一资源,教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票否决制”。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勉励老师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勉励老师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勉励老师们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不久前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让广大老师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等,让老师们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真正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管理体制机制更加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与时俱进。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教育的形态。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教育重心的变迁,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成为在智能时代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信息化的发展带来资源形态的变迁,从传统的纸介质的平面教育资源,转变为现在无处不在的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带来教学形态的变迁,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同时,它还带来学习形态、评价形态、学校形态、管理形态的变迁,并推动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管、办、评三个方面。在“管”的现代化上,突出要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在“办”的现代化上,突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在“评”的现代化上,突出把科学评价、全面评价、绿色评价作为根本要求,注重第三方评价,配合加强督察、督导、问效、问责,让教育督导“长牙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教育现代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大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快教育现代化,就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就需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就需要不断完善落实机制。教育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社会支持教育、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实现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活动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删节)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