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不仅需要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还需要探索完善人才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政策。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被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将卫生事业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空前高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世界瞩目的中国新医改拉开大幕。
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新医改的关键时期。这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卫生人才是医改的主力军,其人员规模、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医改的进程。为此,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新医改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把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列为“基本要求”。
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人才规划纲要》把卫生人才作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做出了专门的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要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又一次奏响“人才强卫”的号角。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鲜明阐述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相当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等等,轻视人才资源开发,轻视人才结构调整,轻视人才投入,轻视人才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才是制约我国人才作用发挥的根本。改革和发展,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把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
在卫生领域,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们逐渐意识到,新医改能否取得重大成功,不仅需要相关政策和财政保障,更需要人才保障机制,需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据悉,到2009年年底,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达到778.1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39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卫生人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基层人才素质不高;卫生人才总体水平不够高,高层次人才缺乏;卫生人才成长尤其是住院医师培训缺乏制度保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等给人口健康带来新挑战,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9月15日,在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卫生部人才中心”)主办的2010'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提出,“要紧密结合医改任务,深刻理解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个原则,结合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大力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等任务,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明确卫生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人才强卫’、‘人才强院’、‘人才强基层’的发展方针,遵循卫生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张茅明确阐述了2010年我国将启动实施的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即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
“围绕三个方面任务,我们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全科医师,培训途径包括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二是推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临床医学人才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2010年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是结合医药卫生相关研究项目和基地建设等工作,引进、培养和支持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结合国家医药卫生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和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实施,以及各级重点科研和临床基地的建设,利用国家现有计划,优先引进国家当前急需短缺人才,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和关键领域人才的培养,加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评选工作。四是建设创新人才团队,积极开展海外人才引进和培养本土人才工作,为人才团队搭建平台。通过重点单位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卫生行业广泛聚集人才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张茅表示。
“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卫生部门一道积极推进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选拔高层次卫生人才、完善职称制度、健全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加强社会卫生人才工作、培养全科医师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袁彦鹏在论坛上指出,“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为发展卫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应以医改为契机,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医药卫生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传承与创新。”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论坛上表示,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医护人员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合理配置、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和科学规划与引导。”王陇德指出。
提高人才效能
“健全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政策,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任伟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
对此,参加论坛的许多专家、学者深有同感,他们纷纷指出我国人才工作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我国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够系统配套,人才工作体制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
“针对我国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观念、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制度重于一切。”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维平教授在论坛上说。
在李维平看来,在不少地方,人才使用离“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除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人才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和宏观管理。”
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要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其中,评价、流动、激励尤为重点。
在评价机制方面,《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目标要求:“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评制度。强化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的考核,完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积极探索和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法,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手段,客观、公正地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在人才评价工作方面,今后要重点加强学习研究借鉴国际先进评价经验,不断提高卫生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通过评价手段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调动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卫生部人才中心主任刘金峰在2010'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上表示。
据悉,卫生部人才中心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卫生人才评价、社会化服务、卫生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合作与政策研究在内的主要业务体系。以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例,目前卫生部人才中心已连续10年安全顺利地组织了11次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加考试人数达723万余人次。卫生部人才中心针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及医学技术等不同专业和岗位,稳步探索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现代测量学理论和测评手段,从考试安全、题库建设、信息化技术、人才综合评价等方面,正在不断提高卫生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中央要求,着力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市场体系,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卫生行业人才市场管理,组建全国卫生人才资源网络,加快卫生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配置和流动的管理和研究,也是卫生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激励机制方面,中央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目前正在进行绩效工作改革,探索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
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还包括大力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要加强卫生人才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各级卫生人才服务机构要适应新形势,按照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由择业的人才服务配置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为卫生人才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张茅强调。
(转载自:中国卫生人才网 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作者:姚魁)